-
天使汇携投资人落驻成都创意产业园 打造创新投资新生态
成都市通过招商引资战略,成功吸引天使汇等创新平台入驻东郊记忆创意产业园,推动区域创新发展与创业生态优化。该举措旨在为初创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助力成都巩固西部创新创业高地地位,吸引更多资本和企业入驻。 一、 成都创意产业园具备独特环境优势。该园区位于东郊记忆,由老工业厂房改造而来,设计注重低密度空间,营造宽松氛围以减少压抑感,促进团队创新活力。其核心定位聚焦互联网融合文化创意产业,打造集工作、交流与展示于一体的综合空间,吸引科技和文创企业集聚。园区政策积极支持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基础设施与服务配套,成为成都市双创发展的关键载体。 二、 天使汇作为天使合投平台,正式入驻将强化园区投融资功能。平台专注于帮助投资人高效对接初创项目,其筛选机制经专业流程优化,确保项目可靠性,提升融资匹配成功率。进入闪投环节后,融资周期被有效缩短,资金入账过程保持高效。平台已累计服务多个行业企业,在促进初创企业成长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成都市引入更多投资资源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 平台运作机制强调项目与资金的双向赋能。天使汇采用多层级评估体系,筛选过程严格把关项目质量,确保其市场潜力与技术可行性。最终环节通过集中路演实现快速决策,投资方与团队协作顺畅。这种模式不仅能加速初创企业融资进程,还助力投资人降低风险,形成可持续创新生态,推动区域产业升级。 四、 创意产业园还吸引了多个行业巨头入驻,包括综合型科技企业与垂直领域创新公司。这些企业涵盖互联网服务、数据科技和数字创意等范畴,进一步丰富园区产业布局。其中,一家北京迁入的数字科技公司,正计划组建本地团队并将制作中心移至成都,体现了对该区域人才资源和工作环境的认可。这种多元企业组合,强化了园区作为创新集群的辐射效应。 五、 该企业选择成都的原因,在于其强劲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储备与人才供给。成都市高校资源密集,专业人才能满足高技术需求,结合园区独特设计,激发企业创意潜能。未来,该团队扩展将带动就业增长与技术创新,为整个产业园注入持续动力。 六、 整体入驻事件将推动成都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西部创新创业中心,成都通过创意产业园汇聚资本与企业,加速成果转化。平台与企业的联动,不仅优化本地营商环境,还辐射周边区域,吸引更多产业投资。长远看,这有望提升成都的科技竞争力和创新活力,实现经济发展新突破。
2025-08-15
-
成都高新区“双创十条”:支持大企业采购双创企业产品
成都高新区近日发布《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从鼓励企业创办、载体建设、专业服务等多维度深化创新创业支持,覆盖校地军民协同、国际合作、大企业引领及基层双创等领域,通过优化政策供给提升招商引资吸引力,其中支持大企业大集团购买双创企业产品成为推动产业链协同的重要举措。 一、政策定位: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 成都高新区此次发布的“双创十条”,立足区域创新创业发展实际,以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为核心目标,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当前,创新创业企业普遍面临市场拓展难、资源对接不畅等问题,而大企业大集团在市场渠道、供应链体系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政策通过引导大企业与双创企业建立合作,旨在构建“大企业引领带动、小企业创新活力迸发”的产业生态,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支持大企业采购:打通双创企业市场通道 在支持大企业大集团购买双创企业产品方面,“双创十条”提出针对性举措,鼓励大企业将符合技术标准和市场需求的双创企业产品纳入采购目录,建立常态化供需对接机制。政策明确,将通过搭建对接平台、组织专场推介等方式,促进大企业与双创企业精准对接,帮助双创企业快速进入市场应用场景。这一举措不仅为双创企业解决“首单难”“市场验证难”等问题,也助力大企业优化供应链结构,吸纳创新技术成果,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升级。 三、大企业引领双创的多元支持体系 除支持采购外,“双创十条”从多方面构建大企业引领双创的支持体系。在骨干人员创业方面,政策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培养和输出创新创业人才,对在大企业工作满3年且担任高管职务或负责核心技术的骨干人员创办的双创企业,经认定后给予一次性创业启动资金补贴,鼓励人才从大企业向双创领域流动,带动技术和管理经验向双创企业转移。同时,支持大企业开放内部研发平台,为双创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测试验证等服务,并鼓励大企业设立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双创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创新资源共享与协同攻关机制。 四、双创载体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空间环境 政策在双创载体建设上坚持“一视同仁”原则,对民营孵化器与政府示范孵化器给予同等支持,明确将继续扩大政府载体支持范围,同时鼓励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创建创新创业载体。在政府建设或运营的载体内,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可享受一定期限的房租减免、一次性装修补贴及持续的运营支持,降低载体运营成本,提升服务能力。通过多元化载体建设,为双创企业提供从孵化培育到加速成长的全周期空间支持,促进创新企业集聚发展,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五、科技成果转化:激活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双创十条”创新提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出让方与创新创业企业受让方可按持股比例进行分红,这一机制打破了传统科技成果转化中利益分配的壁垒,有效激发高校院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为双创企业提供更多优质技术来源。通过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加速技术向产业转化,不仅丰富了双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也为大企业采购双创企业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撑,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良性循环。 六、政策协同效应:提升区域创新创业竞争力 “双创十条”通过多领域政策协同,形成支持创新创业的组合拳。从载体建设为双创企业提供空间保障,到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注入技术动力,再到大企业引领为企业拓展市场渠道,政策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构建起“要素集聚、主体协同、生态优化”的双创环境。这一系列举措将进一步提升成都高新区对创新资源的吸引力,强化招商引资成效,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创业高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2025-08-15
-
成都青白江:以新开放观打造“一带一路”内陆开放枢纽
成都青白江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始终以新开放观为引领,依托中欧班列始发地和自贸区独特优势,深入实施“蓉欧+”战略,通过构建开放平台、创新政策机制、集聚产业资源,持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正从内陆腹地加速迈向对外开放前沿。 一、战略定位: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的跨越 2013年,国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内陆地区开放发展带来历史机遇。成都作为南丝绸之路起点,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依托亚欧物流大通道实施“蓉欧+”战略,着力打造贯通欧亚、通江达海的国际大走廊。成都青白江因势利导,凭借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始发地优势,成为“蓉欧+”战略的核心承载区。2017年,“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正式挂牌,这一重大举措让这片不沿边、不靠海的区域,一跃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改革高地和战略前沿,为其深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平台构建:以物流枢纽畅通国际互联互通 作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关键节点,成都青白江始终将物流枢纽建设作为开放发展的核心支撑。依托中欧班列,青白江持续拓展国际物流通道,通过优化线路布局、提升运行效率,逐步构建起连接欧洲、辐射泛亚洲的国际物流网络。近年来,中欧班列开行频次稳步增长,货源结构不断优化,已从最初的单一货运向“运贸一体化”转型,带动了跨境电商、国际冷链等新业态发展。同时,青白江加快推进铁路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口岸服务功能,建成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多式联运中心等关键设施,实现了铁路、公路、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物流枢纽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政策创新:以制度突破优化开放发展环境 成都青白江充分发挥自贸区改革“试验田”作用,围绕“开放型经济体制创新”核心任务,推出一系列突破性政策举措。在投资管理领域,推行“证照分离”“一照通行”等改革,简化外资企业准入流程,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实施“两步申报”“汇总征税”等通关模式,压缩货物通关时间,提升国际物流效率;在金融创新领域,探索跨境人民币结算、中欧班列运费融资等业务,为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这些政策创新不仅优化了本地营商环境,更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开放经验,为内陆地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制度借鉴。 四、产业集聚:以开放合作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开放平台的完善和政策环境的优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落户成都青白江。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需求,青白江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先进制造等产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开放型产业集群。不少企业通过青白江的国际物流通道拓展海外市场,实现了进出口业务的快速增长;部分传统制造企业借助“蓉欧+”战略契机,通过技术引进、产能合作等方式推动转型升级;还有企业依托自贸区政策优势,开展海外并购、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为促进企业交流合作,青白江多次举办高水平经贸活动,为企业搭建政策解读、经验分享、项目对接的平台,有效汇聚了创新创业要素,激发了区域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活力。 当前,成都青白江正以新开放观为指引,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在物流通道建设、产业协同发展、制度型开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随着开放能级的持续提升,这片内陆热土正成为更多企业走向世界的“桥头堡”,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2025-08-15
-
成都引资盛宴启幕:2616个项目撬动3万亿投资机遇
四川省以“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为契机,启动年度规模最大的招商引资活动,面向全球释放发展动能。本次活动聚焦产业升级与区域协同,推出涵盖七大优势产业、五大新兴产业的2616个合作项目,总投资规模突破3万亿元,吸引近千家企业及商协会参与。 一、项目结构凸显高质量发展导向 成都作为活动主办地,推出的投资项目中现代服务业占比最高,达1104个,重点围绕文旅融合、智慧物流、康养产业展开。工业领域1028个项目突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材料等战略性产业,其中汽车制造与饮料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升级项目占比超三成。基础设施与农业项目则侧重乡村振兴与城乡一体化,包括交通枢纽改造、数字农业园区等标志性工程。 二、国际元素与川商返乡形成双轮驱动 活动吸引百余家世界级企业参与,意大利、法国组建专项经贸团对接绿色能源合作。同期举办的川商返乡大会汇聚350余名企业家,重点考察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部分跨国企业表示,将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扩大欧洲市场布局。 三、市州联动释放区域发展潜力 绵阳、宜宾等14个市州推出15场特色推介会,其中攀西地区主打钒钛资源深加工项目,川南经济区集中展示页岩气综合利用产业链。地方政府同步发布PPP项目清单,涵盖智慧城市、生态治理等领域。 四、产业载体建设成为合作亮点 天府新区推出国际生物城二期等标杆园区,配套人才公寓与研发补贴政策。参会企业特别关注成德眉资同城化带来的供应链机遇,部分装备制造项目现场达成园区入驻意向。 此次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实现全流程对接,主会场设置数字经济等主题展区。分析指出,项目库的产业构成与四川省“十四五”规划高度契合,反映出区域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坚定决心。
2025-08-15
-
遂宁绿科会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城市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
2018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大会在遂宁成功举办,通过招商引资促成16个产业项目签约,总金额达107.8亿元。大会发布的《遂宁共识》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绿色合作提供行动指南,同期举办的国际绿博会推动61家企业达成技术转化合作,标志着绿色科技创新进入跨国协作新阶段。 一、构建绿色城市合作新机制 《"一带一路"绿色城市合作论坛遂宁共识》首次提出"多元互鉴、包容共生"的合作原则,建议建立城市间常态化对话平台。35个参会城市代表同意在清洁能源应用、低碳交通体系建设等领域共享技术标准,其中中亚地区城市对遂宁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表现出浓厚兴趣。 二、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大会设立清洁能源与储能、新能源汽车等专题论坛,630余名专家探讨了光伏制氢、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2018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科技创新评估报告》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在绿色专利转化率方面领先全国,而西部城市在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有独特优势。 三、企业对接促成实质合作 包括21家世界500强在内的110家企业参与技术对接,军民融合项目占比达40%。签约的16个项目中,智能电网装备制造和废旧锂电池回收两个项目投资额均超20亿元,凸显循环经济领域的发展潜力。 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赋能 国际绿色发展博览会集中展示61项关键技术,德国企业的智能微电网系统与遂宁本地企业达成联合研发协议。同期发布的《全球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地图》为跨国技术合作提供人才数据支撑,其中储能领域高级人才数量同比增长35%。 五、长效机制保障持续发展 遂宁市宣布将建设永久性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定期举办跨国技术路演。部分参会城市提议建立"绿色城市联盟",计划在2019年启动首批城市间碳交易试点,推动《遂宁共识》向实践转化。
2025-08-15
-
硅谷模式创业空间落户成都高新区 构建开放创新孵化平台
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E区近日迎来以孵化种子企业为主导的“NEXT”创业空间正式启用。作为采用“联合办公”模式的新型创业载体,该空间旨在通过引进硅谷成熟的开放协作经验,优化创业资源配置,降低初创企业运营成本,为成都高新区招商引资和创新生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联合办公模式的创新实践。联合办公模式通过整合办公场地、公共设施及配套服务,实现不同企业、团队的空间共享与资源互助。相较于传统办公模式,其核心优势在于灵活性与经济性,创业团队可根据需求灵活选择办公面积与租期,有效减少前期固定资产投入。同时,共享空间内的公共会议室、洽谈区、休闲区等设施,进一步降低了企业单独配置的成本压力,让资源更集中于核心业务发展。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办公场所的封闭性,为不同领域的创业者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信息共享与合作机会的产生。 二、硅谷经验的本土化融合。在全球创新高地硅谷,开放的联合办公空间早已成为创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空间不仅提供物理场所,更注重构建开放协作的社区氛围,促进跨领域人才交流、技术碰撞与项目合作。此次落户成都高新区的创业空间,正是借鉴了硅谷“空间+服务+社区”的运营理念,通过定期举办创业沙龙、行业分享、资源对接会等活动,打破企业间的信息壁垒,推动创新思想的产生与落地。在本土化过程中,空间运营方结合成都本地创业特点,优化服务内容,重点加强与本地产业需求的对接,确保引进模式与区域发展实际相契合。 三、成都高新区的产业生态支撑。作为成都创新创业的核心区域,成都高新区拥有完善的产业基础、丰富的人才储备与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天府软件园作为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已聚集大量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企业与团队,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群效应。“NEXT”创业空间的落地,既是对区域创业需求的精准响应,也是成都高新区招商引资工作中“筑巢引凤”的具体举措,将进一步完善从种子期到成长期的创业服务链条。区域内便捷的交通网络、丰富的生活配套以及针对创业企业的政策扶持,为联合办公空间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种子企业的成长赋能体系。该创业空间以孵化种子企业为核心目标,除提供基础办公空间外,还将整合政策咨询、法律咨询、财税服务、投融资对接等多元化创业支持。通过与本地投资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建立合作,为入驻团队搭建从技术研发到市场拓展的全周期服务网络。此外,空间内设置的“创新实验室”“路演中心”等功能区域,将为初创企业提供产品测试、成果展示与市场推广的重要平台。针对种子期企业资金短缺、资源不足的痛点,空间还将引入创业导师机制,为创业者提供经验指导与战略规划支持。 五、开放创新生态的持续构建。“NEXT”创业空间的启用,标志着成都高新区在借鉴国际先进创业模式、推动区域创新生态国际化方面迈出新步伐。未来,随着更多类似载体的涌现,成都高新区有望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产学研用协同”的创业集群,进一步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向区域聚集。通过持续优化联合办公空间的服务质量与运营模式,成都高新区将不断提升对种子企业的孵化能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助力成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2025-08-14
-
甘孜州创新机制推进重点项目谋划 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在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甘孜州以重点项目为抓手,通过州县联动、专家评审、激励考核等创新机制,精准谋划年度招商引资和投资布局。全州围绕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和民生改善等领域,系统筛选总投资超5000亿元的180个重点项目,并优中选优申报省级重点项目40个,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构建州县协同评审机制 甘孜州整合发改、财政、规划等多部门力量,联合各县(市)政府成立专项工作组,建立项目成熟度评价体系。评审聚焦项目与全州产业规划的契合度、投资规模及带动效应三大核心指标,经过三轮筛选,从申报项目中确定180个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项目,涵盖清洁能源、文化旅游、交通基建等优势领域。其中,年度计划投资260亿元的项目将优先获得土地、环评等要素保障支持。 二、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力量 为提升项目科学性,甘孜州特邀省级重点项目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及智库专家组成评审团,对项目可行性、资金平衡方案等开展背靠背评估。专家团队重点核查40个申报省级项目的投资回报模型和社会效益,最终确定总投资3782亿元的省级重点项目清单,包括川藏铁路配套工程、高原特色农业基地等标志性项目,年度投资计划达133亿元。评审过程中,合作银行同步对接融资方案,确保项目资金链无缝衔接。 三、建立动态考核激励机制 甘孜州将重点项目推进成效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评审排名前20的优质项目所属县(市)给予专项经费奖励,并建立“绿色通道”协助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考核指标涵盖前期工作完成率、投资进度达标率等5类量化标准,每季度通报排名。通过政策倾斜,目前已推动12个重点项目提前开工,落实配套资金超30亿元。 四、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 针对确定的重点项目,甘孜州实施“一个项目、一套专班、一抓到底”管理模式,建立从立项到竣工的数字化跟踪系统。州级层面每月召开调度会协调解决困难,对进度滞后项目开展专项督导。同时,定期组织银企对接会和招商推介活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光伏电站、生态旅游等优势产业项目建设。 通过系统化谋划和机制创新,甘孜州既保障了年度投资目标的实现,又为中长期发展储备了优质项目。下一步,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重点项目早落地、早见效,助力区域经济提质增效。
2025-08-14
-
广安市召开投资促进工作会议部署下半年招商引资重点工作
2016年,广安市召开市级投资促进工作会议,总结上半年招商引资工作成效,部署下半年重点任务。会议强调要创新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推动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提质增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会议全面梳理招商引资阶段性成果 会议通报了上半年招商引资目标完成情况。数据显示,广安市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产业链招商等措施,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引进了一批重点项目。市级相关部门协同推进项目落地,部分区县已超额完成阶段性目标。 二、创新机制破解招商引资瓶颈问题 针对项目信息不对称、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会议提出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要求各区县共享招商信息,统筹协调重大项目落地。同时将组建专业化招商团队,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形成"信息共享-项目共推-服务联动"的工作闭环。 三、多措并举提升招商引资专业水平 会议强调要加强招商队伍建设,通过专题培训、实战演练等方式提升工作人员在产业政策、谈判技巧等方面的专业能力。特别要求经开区、高新区等重点园区发挥示范作用,结合自身产业定位开展差异化招商。 四、压实责任确保年度目标顺利完成 会议要求各区县对照目标任务找差距、补短板,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强调要充分发挥广安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转移项目,建立从签约到投产的全周期服务体系。 会议最后要求全市上下凝聚共识,以招商引资新突破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相关部门表示将细化工作方案,确保各项部署落实见效。
2025-08-14
-
绵阳创新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对接平台 破解企业"资金难"
为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实效,绵阳市于2023年正式推出首个中小企业融资对接平台。这一政银企协同创新举措,通过数字化技术整合多方资源,旨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平台建设背景与核心功能 2023年上线的绵阳中小企业融资对接平台,由绵阳市政府联合金融管理部门共同建设,重点打造三大功能模块:一是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归集市场监管、税务、社保等跨部门数据;二是智能匹配系统,根据企业资质自动推荐适配金融产品;三是线上磋商通道,支持银企实时互动。平台突破传统融资模式时空限制,企业提交需求后,最快可在48小时内获得金融机构响应。 二、技术创新与服务特色 该平台运用大数据风控模型,对入驻企业进行多维画像分析。金融机构可调取经授权的企业生产经营数据,包括近三年营收增长率、纳税信用等级等关键指标。同时引入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流转安全,所有操作留痕可追溯。值得关注的是,平台专门开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专区,为绵阳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新主体提供定制化金融解决方案。 三、运营成效与典型案例 试运行阶段已有超过40家金融机构入驻,涵盖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及担保机构。截至2023年底,累计发布融资产品287款,成功对接企业融资需求逾15亿元。某智能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平台获得2000万元信用贷款,从申请到放款仅用时5个工作日,较传统流程效率提升60%。 四、未来发展规划 绵阳市计划在2024年完成平台二期升级,重点完善跨境融资服务功能,对接国际金融资源。同时将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定期优化服务流程。相关部门表示,将持续扩大平台覆盖面,力争三年内服务企业突破1万家,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的产融结合示范项目。
2025-08-14
-
绵阳高新区赴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学习交流 助推招商引资
为落实《关于加快推动成绵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绵阳高新区组织团队赴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围绕外向型经济发展、园区招商等开展学习交流,旨在推动区域合作落地,加快绵阳出口加工区升级步伐,提升招商引资效能。 一、学习交流的背景与意义 成绵一体化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共进的重要举措。绵阳高新区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此次组织赴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学习,是深化成绵两地合作的具体行动。通过借鉴先进经验,有助于绵阳高新区在外向型经济发展、园区建设管理等方面补齐短板,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实地考察园区建设情况 在成都高新西园综合保税区,考察团一行实地查看了园区主副卡口、查验平台、联检大楼等关键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情况。这些设施的科学规划与高效运作,为园区的货物通关、监管服务等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考察团详细了解了园区的产业布局规划,以及在吸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方面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感受园区发展风貌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内,道路宽阔整洁,交通网络纵横交错,标准化厂房鳞次栉比,展现出良好的园区发展面貌。考察团通过实地走访和沙盘模型展示,对园区的整体布局、企业入驻类型及分布、各项监管措施的实施等情况有了直观且深入的认识,为绵阳高新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四、深入开展座谈交流 座谈会上,两地围绕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园区建设的先进理念、产业招商的模式与方法、企业服务的优化举措、人才引进的政策支持、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以及综合保税区申报的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多个关键方面,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交流探讨。双方分享了各自在实践中的经验做法和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五、借鉴先进经验推动发展 考察团认为,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自设立以来,特别是转型升级后,在产业培育、招商引资、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其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绵阳高新区希望通过此次学习,加强与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的交流互动,将先进经验运用到自身发展中,推动成绵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在本地的落地落实。 六、明确目标助力区域发展 此次学习交流为绵阳高新区指明了方向。未来,绵阳高新区将以此次考察为契机,加快推进绵阳出口加工区整合优化为综合保税区的步伐,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致力于将自身建设成为西部一流高科技园区,为绵阳在全省经济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率先建成四川省经济副中心和西部现代化强市贡献力量。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招商方式,提升服务效能,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推动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025-08-1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